尋找西昌的彝族文化元素·之一 城市雕塑
西昌,彝語稱“拉布俄卓”,而彝族則個是以虎、鷹等為圖騰的民族。今天,火把廣場的“九只黑虎”和“山鷹”、民族風情園內的“涼山圣火”、航天大道的“吉祥火圖騰”等這樣一些表現(xiàn)彝族各種圖騰文化的雕塑,早已為人所熟悉,與整個城市建筑交相輝映,成為了西昌城市的標志性建筑。
記得設計出西昌城標“月亮女兒”雕塑的朱成先生說過:“城市雕塑將成為市民感情關注的精神場所和都市的‘注意力’。“相信當你在西昌看到這些具有彝族文化符號的雕塑時,更能夠親身感受到大涼山彝族濃厚的文化底蘊,也會更加向往西昌這座美麗的城市。
彝海結盟紀念碑
在西昌,大家最熟悉的城市雕塑當屬“彝海結盟紀念碑”。矗立于車來車往的市中心大轉盤處的這座雕塑上,共和國元帥劉伯承和彝族家支頭人果基小葉丹肩并著肩站立著,分別舉著大碗,目光堅毅地看著遠方,訴說著一段歃血為盟的傳奇故事。“一個指頭沒有勁,十個指頭捏在一起力量大”的彝漢民族團結精神,早已成為一段佳話,也成為這座光榮之城的歷史文化積淀。
1935年5月12日,紅軍經過涼山彝區(qū)時,果基小葉丹不顧個人和家支的安危,在冕寧縣彝海邊與劉伯承司令歃血為盟,并接受中國工農紅軍沽基支隊支隊長的任命,帶領彝族群眾安全護送紅軍通過彝區(qū),打破了蔣介石妄圖使工農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戰(zhàn)略野心,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1985年,在“彝海結盟”50周年的時候,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的“彝海結盟紀念碑”塑像在西昌市中心建成。如今塑像成了歷史的見證,也成了西昌的地標。
月亮女兒
作為有名的月城,在西昌以月亮為造型的城市雕塑比較多,其中最知名的是坐落于西昌市委庭院中的“月亮女兒”雕塑:一位美麗的彝家少女赤著雙腳踩在綿羊頭角上,斜倚彎月,撥弄著懷中的月琴。
這座1986年由著名雕塑家朱成設計的雕塑,如今成了西昌的城標。后來又分別在青山機場廣場和火把廣場復制了這一座雕塑。像這樣一個西昌的標志性城市雕塑,據說是緣自彝族的一個古老的傳說。
傳說,有一個美麗勤勞的彝族姑娘,特別擅長織布,月神的女兒傾慕她的心靈手巧,專門請她到月宮上去教授紡織的技藝,而月神也被她的美麗勤勞所打動了就收她做自己的女兒。從此在他鄉(xiāng)思念家鄉(xiāng)的親人們,她就會輕輕彈起月琴。這個美麗的傳說,更為西昌平添了一份浪漫和神秘。
支格阿龍
在民族風情園廣場上,傲然矗立著一座雕塑。世居涼山的彝族人都知道,這位身靠長翅神駿斯木都顛,目光堅毅,彎弓搭射天日的英雄,就是支格阿龍。
相傳,發(fā)明了彝家第一部織機的美麗姑娘蒲莫列依,有一天在術祖山下的一棵大杉樹下織布,天空中從四個方向飛來四只雄鷹。突然,從一只鷹的身上落下三滴鮮紅的血,一滴落在她的頭上斷了九根黑發(fā);一滴落在她的腰上刺破了七層衣裳;一滴落在她的裙子上穿透了三層百褶裙。她因此而受孕,不久生下一個男孩。經畢摩翻問經書,并按照孩子出生于龍年、龍月、龍日、龍時、龍方位的龍辰,取名為支格阿龍。
支格阿龍成為彝族的英雄,具備箭射日月,修天補地,呼風降霧,降魔伏妖的正義和勇敢,樂于為民除害和主持公道,備受后世敬仰與崇拜,F(xiàn)在彝人都自豪地認為自己是支格阿龍的后代,是鷹的后裔。而鷹也因此成為了彝人崇尚的圖騰。
涼山之鷹
“大涼山,你的名字總是不尋常,祖祖輩輩灑滿汗水,我們終于種下希望,夢里千回我已看見你的新裝,仿佛已在神話之鄉(xiāng),挽起長袖我們趕春潮,拉起褲腳我們追太陽……”每當我仰望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前的那座“涼山之鷹”雕塑,心里就會響起彝族前輩藝術家克惹丹夫創(chuàng)作的這首歌。
雕塑上身披“擦爾瓦”,佩戴“英雄帶”,昂首闊步吹響號角的彝人,擁有著大山一樣的胸懷,好像雄鷹展翅欲飛?吹搅怂,我知道大涼山的悲壯名字不再蒼涼,飄滿雪霜的山嶺不再有太多迷茫;山里彩裙將是多么絢麗,山谷號角將是多么昂揚,那是一個解放的民族靈魂在歌唱、信仰在飛舞。
索瑪花開
2010年7月以后,細心的市民一定發(fā)現(xiàn),在西昌主要交通干道航天大道上又多了一個吸引眼球的雕塑“索瑪花開”。雕塑上兩位翩翩起舞的妙齡少女的形態(tài)又如兩朵競相開放的索瑪花,據說這寓意著開放的涼山、熱情的涼山兒女迎接美好的未來。
“誰不說涼山是一幅畫,彝家的姑娘就是畫中花,阿哥天天都看著你,阿哥只喜歡索瑪花,啊,美麗的索瑪花,溫柔的索瑪花,可愛的索瑪花,涼山的索瑪花……”山鷹組合的歌聲唱出了彝族人民所喜愛的索瑪花。
索瑪花,其實就是漢語里說的杜鵑花”、“山茶花”。有人說索瑪花是彝族的族花,象征著純潔和美麗。在彝族文化中,索瑪花一直受到熱情謳歌,也經常用來形容美麗的女子,如今一年一度的西昌彝族火把節(jié)選美中的佼佼者就會被冠以“金索瑪”獎。
而索瑪花的象征意義遠不止這些,在彝族宗教祭祀中索瑪花也具有神圣、吉祥和幸福的含義,畢摩《指路經》中“瑪洛液曲方,渴亦飲一口,不渴飲一口。”是廣為人知的。據傳彝族先民在遷徙過程中,途經今天的云南昭通葡萄井時,人人又饑又渴,這時路旁一索瑪樹枝上流出的汩汩泉水,解救了人們,人們認為是神靈保佑,救了他們,于是此后人們凡經此處,都要喝上一口。
索瑪花就這樣深深地鑲入了彝人的生死、歷史和現(xiàn)實生活的圖景之中,成為一株光彩奪目、不可撼動的文化樹。
記得設計出西昌城標“月亮女兒”雕塑的朱成先生說過:“城市雕塑將成為市民感情關注的精神場所和都市的‘注意力’。“相信當你在西昌看到這些具有彝族文化符號的雕塑時,更能夠親身感受到大涼山彝族濃厚的文化底蘊,也會更加向往西昌這座美麗的城市。
彝海結盟紀念碑
在西昌,大家最熟悉的城市雕塑當屬“彝海結盟紀念碑”。矗立于車來車往的市中心大轉盤處的這座雕塑上,共和國元帥劉伯承和彝族家支頭人果基小葉丹肩并著肩站立著,分別舉著大碗,目光堅毅地看著遠方,訴說著一段歃血為盟的傳奇故事。“一個指頭沒有勁,十個指頭捏在一起力量大”的彝漢民族團結精神,早已成為一段佳話,也成為這座光榮之城的歷史文化積淀。
1935年5月12日,紅軍經過涼山彝區(qū)時,果基小葉丹不顧個人和家支的安危,在冕寧縣彝海邊與劉伯承司令歃血為盟,并接受中國工農紅軍沽基支隊支隊長的任命,帶領彝族群眾安全護送紅軍通過彝區(qū),打破了蔣介石妄圖使工農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的戰(zhàn)略野心,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。
1985年,在“彝海結盟”50周年的時候,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題寫的“彝海結盟紀念碑”塑像在西昌市中心建成。如今塑像成了歷史的見證,也成了西昌的地標。
月亮女兒
作為有名的月城,在西昌以月亮為造型的城市雕塑比較多,其中最知名的是坐落于西昌市委庭院中的“月亮女兒”雕塑:一位美麗的彝家少女赤著雙腳踩在綿羊頭角上,斜倚彎月,撥弄著懷中的月琴。
這座1986年由著名雕塑家朱成設計的雕塑,如今成了西昌的城標。后來又分別在青山機場廣場和火把廣場復制了這一座雕塑。像這樣一個西昌的標志性城市雕塑,據說是緣自彝族的一個古老的傳說。
傳說,有一個美麗勤勞的彝族姑娘,特別擅長織布,月神的女兒傾慕她的心靈手巧,專門請她到月宮上去教授紡織的技藝,而月神也被她的美麗勤勞所打動了就收她做自己的女兒。從此在他鄉(xiāng)思念家鄉(xiāng)的親人們,她就會輕輕彈起月琴。這個美麗的傳說,更為西昌平添了一份浪漫和神秘。
支格阿龍
在民族風情園廣場上,傲然矗立著一座雕塑。世居涼山的彝族人都知道,這位身靠長翅神駿斯木都顛,目光堅毅,彎弓搭射天日的英雄,就是支格阿龍。
相傳,發(fā)明了彝家第一部織機的美麗姑娘蒲莫列依,有一天在術祖山下的一棵大杉樹下織布,天空中從四個方向飛來四只雄鷹。突然,從一只鷹的身上落下三滴鮮紅的血,一滴落在她的頭上斷了九根黑發(fā);一滴落在她的腰上刺破了七層衣裳;一滴落在她的裙子上穿透了三層百褶裙。她因此而受孕,不久生下一個男孩。經畢摩翻問經書,并按照孩子出生于龍年、龍月、龍日、龍時、龍方位的龍辰,取名為支格阿龍。
支格阿龍成為彝族的英雄,具備箭射日月,修天補地,呼風降霧,降魔伏妖的正義和勇敢,樂于為民除害和主持公道,備受后世敬仰與崇拜,F(xiàn)在彝人都自豪地認為自己是支格阿龍的后代,是鷹的后裔。而鷹也因此成為了彝人崇尚的圖騰。
涼山之鷹
“大涼山,你的名字總是不尋常,祖祖輩輩灑滿汗水,我們終于種下希望,夢里千回我已看見你的新裝,仿佛已在神話之鄉(xiāng),挽起長袖我們趕春潮,拉起褲腳我們追太陽……”每當我仰望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前的那座“涼山之鷹”雕塑,心里就會響起彝族前輩藝術家克惹丹夫創(chuàng)作的這首歌。
雕塑上身披“擦爾瓦”,佩戴“英雄帶”,昂首闊步吹響號角的彝人,擁有著大山一樣的胸懷,好像雄鷹展翅欲飛?吹搅怂,我知道大涼山的悲壯名字不再蒼涼,飄滿雪霜的山嶺不再有太多迷茫;山里彩裙將是多么絢麗,山谷號角將是多么昂揚,那是一個解放的民族靈魂在歌唱、信仰在飛舞。
索瑪花開
2010年7月以后,細心的市民一定發(fā)現(xiàn),在西昌主要交通干道航天大道上又多了一個吸引眼球的雕塑“索瑪花開”。雕塑上兩位翩翩起舞的妙齡少女的形態(tài)又如兩朵競相開放的索瑪花,據說這寓意著開放的涼山、熱情的涼山兒女迎接美好的未來。
“誰不說涼山是一幅畫,彝家的姑娘就是畫中花,阿哥天天都看著你,阿哥只喜歡索瑪花,啊,美麗的索瑪花,溫柔的索瑪花,可愛的索瑪花,涼山的索瑪花……”山鷹組合的歌聲唱出了彝族人民所喜愛的索瑪花。
索瑪花,其實就是漢語里說的杜鵑花”、“山茶花”。有人說索瑪花是彝族的族花,象征著純潔和美麗。在彝族文化中,索瑪花一直受到熱情謳歌,也經常用來形容美麗的女子,如今一年一度的西昌彝族火把節(jié)選美中的佼佼者就會被冠以“金索瑪”獎。
而索瑪花的象征意義遠不止這些,在彝族宗教祭祀中索瑪花也具有神圣、吉祥和幸福的含義,畢摩《指路經》中“瑪洛液曲方,渴亦飲一口,不渴飲一口。”是廣為人知的。據傳彝族先民在遷徙過程中,途經今天的云南昭通葡萄井時,人人又饑又渴,這時路旁一索瑪樹枝上流出的汩汩泉水,解救了人們,人們認為是神靈保佑,救了他們,于是此后人們凡經此處,都要喝上一口。
索瑪花就這樣深深地鑲入了彝人的生死、歷史和現(xiàn)實生活的圖景之中,成為一株光彩奪目、不可撼動的文化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