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年的“一線通南北” —— 越西零關古道
零關古道簡介:
。1) 零關古道,古稱5尺道,是古"南方絲綢之路"的一個組成段,縱貫涼山州越西縣境南北,故越西縣曾有"一線通南北"之稱。“零關古道”有“丁山橋”、摩崖石刻,“零關”是“古道”遺跡。橋建于明朝以前,“零關”屬清代古跡。“南方絲綢古道”的各驛站遺跡、古寨,以及古道遺跡等。
(2) 零關古道北由大渡河畔的甘洛縣境入境,南至小相嶺出境,全長350千米,寬1余米,路面全由石坂鋪墊而成,也有少數(shù)段為土路連接。古道只能通行背腳、挑夫、馱馬。整條古道蜿蜒曲折,地勢險要。有的關口真可謂"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",歷為兵家爭奪之要沖,沿道現(xiàn)尚存有哨所遺跡。是蜀人司馬相如受命出使西南少數(shù)民族地區(qū)時史書所載"通靈關,橋孫水,以通邛都"即指此處。
(3) 零關古道曾于明、清朝代到民國時期幾度修復。其古道在解放后部份段已擴展并可通汽車,為當?shù)馗髯迦罕姷慕煌ㄉ逃制鸬胶艽蟮淖饔谩?/p>
零關古道位置:
(1) 位于縣城南5公里處的公路旁。
零關古道名字的來歷:
(1) 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初期,大約在今天涼山地區(qū)(比現(xiàn)在的范圍還大)設越嶲郡,郡治在西昌。越嶲郡領十五縣,其中有闌縣和零關縣。大渡河以南到越西縣新民鎮(zhèn)屬闌縣,新民鎮(zhèn)到小相嶺,包括普雄、申果莊等屬零關縣。漢代中期零關縣并入闌縣,范圍在大渡河以南小相嶺以北,基本上是越西從漢代到解放后兩千多年來的管轄地。解放后,劃出了安順場、洗馬姑等地區(qū)為石棉縣管轄;大樹堡、河南站劃入漢源縣;海棠、田壩、廖坪等地屬甘洛縣。
。2)“南方絲綢之路”漢代開通為官道!妒酚洨q司馬相如傳》記載:蜀人司馬相如奉使首通西南夷,“通零關(越西小相嶺),橋孫水(安寧河孫水關),以通邛都(西昌東南)”。司馬相如從成都出發(fā),向南過大渡河,開通零關道,在孫水河上架起橋梁,道路一直通達邛都。零關道因零關縣而得名,零關道在漢代是指零關縣境內的道路。
(3) 后來,人們把從大渡河南岸通向西昌平原的這段古道稱零關道。現(xiàn)代學者又把從成都經(jīng)邛崍、雅安、漢源、越西、西昌、攀枝花、大姚、大理這一段古道擴展為零關古道,稱“南方絲綢古道”西線段。零關古道在云南大理與“南方絲綢古道”東線段(又叫五尺道,即從成都出發(fā),經(jīng)宜賓、昭通、曲靖、昆明,到大理)交匯后,再通往保山、騰沖,進入緬甸、泰國,最后到達印度和中東。成都到云南、緬甸、印度及歐洲的這條國際商道現(xiàn)代史學家稱之為“南方絲綢之路”。古道縱貫越西縣南北,在縣境內全長近150公里。
(4) 零關道在不同時期,叫法不同,公元前4世紀的戰(zhàn)國時期,秦獻公時稱“牦牛道”。漢代設置零關縣,“牦牛道”由此更名“零關道”。唐貞元十五年(799年)在境內設清溪關,零關道更名清溪道。唐后又復稱零關道。
源于攜程網(wǎn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