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若-張若人物生平,張若主要功績?nèi)宋锝榻B
張若-張若人物生平,張若主要功績?nèi)宋锝榻B
張若,生卒年不詳,秦惠文王時人,戰(zhàn)國時期秦國蜀地的地方官。前316年,秦惠文王派司馬錯、都尉墨滅蜀國,以張若為蜀國守。張若主持修筑成都城和郫城、臨邛城。
張若在蜀地三十余年,輔佐了三代蜀侯公子通、蜀侯輝,公孫綰,三代蜀侯都獲罪被殺,只有張若居官如故。秦昭襄王殺死公孫綰后,不立蜀侯,專以蜀守張若治蜀。后張若東征楚國,得到巫郡和江南之地,作為秦的黔中郡。
人物生平
張若,生卒年不詳,秦惠文王時人,戰(zhàn)國時期秦國蜀地的地方官。前316年,秦惠文王派司馬錯、都尉墨滅蜀國,以張若為蜀國守。張若主持修筑成都城和郫城、臨邛城。
張若在蜀地三十余年,輔佐了三代蜀侯公子通、蜀侯輝,公孫綰,三代蜀侯都獲罪被殺,只有張若居官如故。秦昭襄王殺死公孫綰后,不立蜀侯,專以蜀守張若治蜀。后張若東征楚國,得到巫郡和江南之地,作為秦的黔中郡。
主要功績
周慎王五年(前316年)秋,秦大夫張若、司馬錯、都尉墨從石牛道(今劍閣金牛道/劍閣道)滅蜀吞苴,蜀王身死,苴侯被廢,蜀太子逃到彭鄉(xiāng)(今 彭州)被捉,王子泮( 蜀泮)率部眾南逃到 交趾(今越南北部),滅掉了 文郎國,建立起甌雒國,自稱安陽王朝,宣告蜀、苴二國滅亡。
周赧王元年(前314年)秦惠文王將蜀降為侯國,以公子通國為蜀侯,任陳莊為蜀相。置巴郡,以張若為蜀國守,秦惠文王十四年(前311年),蜀相陳莊叛,殺死蜀侯。秦武王元年(前310年),甘茂誅殺陳莊,平息了叛亂。
秦武王三年(前308年)公子煇因難以管教,被流放蜀國任蜀地郡守,秦武王令:“三年不得返秦! ”秦昭王六年(前301年),公子煇在蜀地起兵叛秦,秦將司馬錯奉命討伐叛軍。誅殺公子煇及郎中令嬰等二十七人,平定了蜀地叛亂。秦昭襄王七年(前300年),復以公孫綰為蜀侯。秦昭襄王二十二年(周赧王三十年,前285年),蜀守張若因取楚之笮及江南地。疑蜀侯綰反,王復誅之。蜀國號被廢除,正式劃入秦郡縣制體系。
秦惠文王更元九年(前316)滅蜀以后,蜀地要成為秦國統(tǒng)一天下的后勤基地,政治安定、經(jīng)濟繁榮是頭等大事。從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(前314年)開始,蜀守張若就在主持這項工作,前后長達四十年。四川土地肥沃,人口較少,張若就遷移關(guān)中居民萬余戶到蜀中安家, 由于政治和軍事需要,在蜀地修筑城池。臨邛、成都 、郫三地土地肥沃、地當要沖,臨邛故地更有鐵礦資源、天然氣井,交通便利,市場繁榮,故秦惠文王于更元十四年(周赧王四年,前311年)十月,派兵平定蜀國叛亂后,派蜀守張若主持修筑三城(一說張儀亦參與修筑事宜),蜀守張若仿咸陽建制興筑成都城,于秦武王元年(周赧王五年,前310年)九月完工。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,城曲縮如龜,成都因此又名"龜化城"。
此外,在郫城和臨邛也另建新城,郫城方圓七里,臨邛方圓六里,三城合為一體,拱衛(wèi)蜀中的安全!度A陽國志》載:“成都城周回十二里,高七丈,郫城周回七里,高六丈,臨邛城周回六里,高五丈。造作下倉,上皆有屋,而置觀樓射闌,”絲織、冶鐵和煮鹽是蜀地的經(jīng)濟命脈,張若設(shè)立了專管絲織的機構(gòu)-錦官,后來的錦里之名就是由此而來。
煮鹽是張若最頭痛的問題,蜀中原本盛產(chǎn)井鹽,《論衡》說“西川鹽井,泉源深也”,但早在秦國入蜀前,楚國已侵奪清江、伏牛等鹽泉。巴國滅亡后,楚軍又奪取臨江以東諸鹽泉,秦國雖得蜀地,可民間缺鹽,政局不穩(wěn),要實現(xiàn)長治久安,非得拿楚國開刀,奪回鹽泉不可。
秦國在三個戰(zhàn)略方向上對楚國發(fā)動進攻,北路軍由名將白起掛帥,出武關(guān),向宛城、葉縣、襄陽攻擊前進,直逼郢都;另外兩路由司馬錯統(tǒng)一指揮,西路軍經(jīng)大巴山,由巫峽進占西陵,將楚國從長江攔腰斬斷;南路軍從巴郡經(jīng)武陵山,攻擊黔中、沅江的廣大地區(qū),對楚國后方實施深遠迂回。
秦昭襄王二十七年(前280年)秋,司馬錯率領(lǐng)隴西和巴蜀部隊十萬分乘大船萬余艘,運載大米六百萬斛沿涪水順流而下,出其不意楔入楚國腹心,一舉占領(lǐng)巫郡、黔中郡。
楚頃襄王二十年(前279年),令莊蹻攻秦,收復巫、黔中,經(jīng)沅水,克且蘭、夜郎,至滇池,以兵威定三百里沃土。楚國遂趁機收東地兵,復江旁十五邑距秦。
秦昭襄王二十八年(前279年),秦趙在澠池會晤,藺相如給趙國掙足了面子,而秦國穩(wěn)住了這個強敵,正好全力對付楚國(liangshanzhou.com)。白起的北路軍勢如破竹,擊敗楚軍數(shù)十萬,占領(lǐng)鄢、鄧、西陵等地。次年,秦昭襄王二十九年(楚頃襄王二十一年,前278年),白起再次出兵攻打楚國,攻陷楚國國都郢,燒毀其先王陵墓夷陵(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(qū)),向東進兵至竟陵(今湖北省潛江市東北),楚頃襄王被迫遷都于陳(今河南省淮陽縣)自保。此戰(zhàn)秦國占領(lǐng)了楚國洞庭湖周圍的水澤地帶、長江以南以及北到安陸(今湖北省安陸縣、云夢縣一帶)的大片土地,并在此設(shè)立南郡,白起因功受封為武安君。次年,(楚頃襄王二十二年,前277年)秦昭襄王任命白起為主將、蜀郡郡守張若為副將,奪取了楚國的巫郡、黔中郡,在春申君的調(diào)解下,秦昭襄王才與楚國結(jié)盟休戰(zhàn)。
秦國取蜀不過三十年,居然能夠屯糧積粟,出動十萬大軍,可見取蜀的重要意義。
秦昭襄王三十年(前277年),經(jīng)過充分準備的張若對楚國發(fā)動了致命一擊,他的目標是奪回被侵占的鹽泉。當時,四川鹽源、鹽邊和云南華坪、永勝、寧蒗這片地方被稱為“笮”,金沙江對岸的麗江、大姚和姚安一帶稱為“江南地”,張若浮江而下,奪取了這兩個地方,并入早先攻取的黔中郡,《史記》載:“秦昭襄王三十年,蜀守若伐楚,取巫郡及江南地為黔中郡。”《史記》載:“秦昭王三十年,使白起伐楚,起定黔中,留其將張若守之。”
秦昭襄王五十一年(周赧王末年,前256年,歲次乙巳)調(diào)張若為黔中郡守,蜀守一職交水利專家李冰接替。
巴蜀素蠻烈地,秦初有巴蜀,張若能順而主之,治而使其理之,修三城,遷入秦民,變異其風,興其華夏文明禮儀,使其地逐漸繁榮,成為秦并天下之堅強后盾,其功尚不可不知記矣。
若為蜀守數(shù)十年,蜀侯幾易,幾見誅,而其獨善其身,不謂不智者也。
來源:百度百科